蓝色清真寺,坐落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正对面 |
有话说“没来过蓝色清真寺,就算不上来过土耳其”。蓝色清真寺实际唤作“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位苏丹艾哈迈德于1609年建造的。至今,它仍然是伊斯坦布尔众多的清真寺之中,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装饰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蓝色清真寺的内庭院。当时清真寺正在维护,穹顶和内庭院右侧都搭起了棚架,然而也是无碍于观赏这座宏伟的清真寺 |
蓝色清真寺内部一角,单击图片放大可看到布满内墙的蓝色瓷砖 |
“蓝色”之名实际上来自于寺院内部那满墙壁的蓝色瓷砖、以及穹顶的蓝色涂料。
蓝色清真寺内部一角,可看到蓝色瓷砖和副穹顶上的花纹图案 |
据闻苏丹艾哈迈德并不是一位有心经营国家的统治者。因此,在他的任内,帝国在战争、内政和外交上通通失利。为了扭转颓势,他便建起了这座清真寺以取悦于主。然而由于国家资金紧张,大部分的建筑材料(只好)来自于古建筑及皇宫的拆迁所得。
不论如何,这座完美地融合了拜占庭元素的传统伊斯兰风格建筑,无疑是奥斯曼帝国古典建筑的一个典范。
我将要出发前得知蓝色清真寺正在维护,除到访礼拜的穆斯林外,其余游客不得进入。当时觉得很是失落,心想这下是无缘一见蓝色清真寺那宏伟华丽的内部装饰了。没想到还是能进的,虽然主穹顶被层层的棚架所遮盖,但有此机会一睹那绚丽的蓝色瓷砖和内墙花纹,也足够让我惊喜万分了。
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誉为拜占庭时期君士坦丁堡最神圣、最伟大的一座建筑物 |
另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历史景点自然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了。它的历史最早可至公元360年,由当时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之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兴建,又在415年由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os II)加以扩建。但是目前我们所看见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乃是由随后的第三次修建所定型的。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在他的统治期间(527到565年)下令给教堂进行重新设计及改造,他请来最出名的设计师、泥瓦匠和石匠,使用全国最好的建材加建,并赐名“圣索菲亚”(“索菲亚”在基督教里意思为“上帝的智慧”)。此后,它成为了历代罗马皇帝加冕的地方。
这漫长历史上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多灾多难。公元532年,君士坦丁堡爆发起义(尼卡暴动),圣索菲亚大教堂在暴动中被纵火焚烧而毁。537年,查士丁尼下令重建圣索菲亚大教堂(即第三次修建)之后,在726年的一场清教徒“圣像破坏运动”中,教堂内所有与基督教相关的马赛克壁画均被破坏。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占领,教堂遭猥亵和破坏,“用各种贵重材料制成并为整个世界所崇敬的圣坛,被打成了碎片,分发给了士兵们,就像光彩夺目的其他所有宗教财富的遭遇一样”,当时的拜占庭史学家尼塞塔斯•科尼亚提斯如此描述道[1]。
1204到1261年间,因拉丁人的占领,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作天主教教堂。1261年拉丁侵略者被击退后,教堂又回归为东正教教堂。在随后的14到15世纪之间,教堂还在几次大地震中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Emperor Door 上的马赛克壁画,描绘的是左边的罗马皇帝利奥六世(Leo VI,统治期:886-912年)跪拜在耶稣旁。公元10世纪的作品。单击图片可放大 |
1453年随着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征服,圣索菲亚大教堂被改做成为清真寺。因为意象崇拜在伊斯兰教里是被禁止的,所以教堂内的马赛克壁画不能被保留。所幸当时的奥斯曼苏丹“法提赫”、“征服者”穆罕穆德二世比较开明,他并没有下令毁坏壁画,而是差人用泥灰把壁画覆盖掉就算了。因此这些壁画被良好地保护下来了,现在的考古人员只要通过技术手段把泥灰去掉,壁画就能得到很好的还原。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一角。能看到三块书法牌匾,以及小穹顶上的圣母和圣婴马赛克画 |
在圣索菲亚大教堂内部,最显眼的或许就是这几块巨大的黑色圆形牌匾了。实际上这样的牌匾共有八个,上面写着伊斯兰真主安拉、先知穆罕穆德、前四位哈里发、以及穆罕穆德的孙儿们的名字。这些牌匾上的文字是由一位当时著名的伊斯兰书法家Kazasker Mustafa Izzet Efendi,受苏丹的委托而于1847到1849年的教堂整修期间所写的。
教堂主穹顶。上面原有的壁画被穆斯林用泥灰覆盖后,写上了《古兰经》光明章的内容 |
历尽了沧桑的她,终于可以歇一歇了。
[1]. 摘自《全球通史》,斯塔夫里阿诺斯 著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