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2018年5月11日至13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上)

这趟旅程最终的目的地是约旦的安曼,途中经过伊斯坦布尔转机,就下地上歇一歇。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有着超过两千七百年历史、曾作为两大文明首府的城市,相信每一位历史爱好者都想来这里游览。

图:举世闻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60年。城市被奥斯曼攻陷后,教堂被改造成了清真寺,这是之所以如大家所见,这座原本的东正教堂有着伊斯兰宣礼塔的原因。

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当时它叫做“拜占庭”,是希腊城邦迈加拉的移民们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公元330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下令重建这座城市,并赐名“新罗马”(不过人们还是惯于称这座城市为“君士坦丁堡”),自此,君士坦丁堡便成为罗马东部的政治中心,主流的历史观点更认为这是东罗马帝国[1]建立的标志。

公元1204年,十字军在第四次东征中侵占了君士坦丁堡,在城中杀掠了三天。自此以后东罗马帝国迅速衰败、一蹶不振。1261年,尽管东罗马军队还是把君士坦丁堡从那些随着十字军移民而来的拉丁人手中给夺回来了,然而帝国颓败的国运还是没有被扭转过来。

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穆德二世挥军进攻君士坦丁堡,在这一场艰巨的围城战中,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城市被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更名为今日的“伊斯坦堡(伊斯坦布尔)”,其重要的政治地位被一直保持着,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首都转设为安卡拉为止。

当你想到自己正与当年的希腊公民、罗马人和奥斯曼穆斯林站在同一块土地上,想到君士坦丁大帝的意气风发、拜占庭人曾有的骄傲和后来城市惨遭十字军血洗时的凄凉、以及奥斯曼王朝的崛起与灭亡时,相信你也一定会为文明的迭起兴衰而大有感概。

图:博斯普鲁斯海峡,海运极其繁忙

图:连接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加拉塔大桥,本地人钟爱在桥上钓鱼

伊斯坦布尔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它像一座桥,连接着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所谓“高处不胜寒”,地位越高、越招风雨,不是吗?

图:Hamdi Restaurant的烤肉

午餐来到了老城区的Hamdi Restaurant品尝烤肉。Hamdi 餐厅在国际上很有名气,它出品的海鲜和烤肉是出了名的好吃。我个人对烤肉是不太喜好的,原因是在温哥华住久了,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吃过了不少“杂文化”做出来的烤肉,觉得那肉都是既大块又油腻,相当“暴力”。然而这家餐馆的烤肉着实的令我对烤肉有了改观。它的烤肉可不简单。上图的这一串烤肉,乃由小牛肉和羊肉各半混合剁碎、之后再捏成肉团后串烧而成,口感外焦内嫩,入口即化,肉团内还有肉汁流出,相当可口,实在让人难忘。可惜这次在伊斯坦布尔逗留的时间不多,不然的话我肯定多来光顾。

伊斯坦布尔大巴扎,建于1461年

埃及巴扎(香料巴扎),建于1660年

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有两处历史悠久的“巴扎”,分别是埃及巴扎和大巴扎。巴扎(Bazaar)就是市场的意思。由于伊斯坦布尔在东西方的连接点上,这样的市集极其繁华。现在,虽然在互联网和运输业发展之下,伊斯坦布尔的商业地位已大不如前,但市集的人气依然不减。几乎每一处角落都是人头汹涌,有的街道甚至挤得无法通过。商品主要以香料、茶叶、瓷器、金银饰品以及毛地毡为主,也有本地杂货和工艺品,各式货物琳琅满目。

埃及巴扎一售卖香料和茶叶的店铺

在葡萄牙寻得通往印度的海路前,架在欧亚非大陆中心的奥斯曼帝国完全地垄断了东西方商品贸易及转运市场。再往西面的就是威尼斯、热那亚人,他们从奥斯曼商人手中买来了香料茶叶,又再一次高价转售出去,因此那时候的威尼斯商人们很有钱,对奥斯曼穆斯林的负面态度也不如西方的强烈,同时也由此而缺乏海外扩张的动力。在15世纪展开的地理大发现时代中,不缺钱的他们就落后了。

藉由地理大发现而崛起的西方,可得感谢一下他们的这位老宿敌奥斯曼帝国。如果没有奥斯曼在经济上的垄断和军事上的威胁,地理大发现这一历史事件即使还会发生,但至少也得往后推好几个世纪吧?所以说能力是逼出来的,有空没空逼一逼自己,说不定能发现原来自己比想象中的强大。

不过现在的大巴扎该能改名叫“大宰客”了,东西卖得都比外面的贵好多,而且贵的东西也不见得就是什么珍品,相信明眼之人都能看出这是瞒客的伎俩。今天狂砍价,我人比较善良,只砍到了七到八折。

在大巴扎内的一家小红茶铺子坐下来品茶。这样的小茶铺子在巴扎里面有不少。如果你愿意,也能加入到茶客们的“聊天群”之中

无法忘怀土耳其红茶的味道。下午两三点,茶店的小二就会提着一个夹着盘子的架子,盘子上面摆放着一杯又一杯的红茶,走出茶店,忙碌地在市集里穿梭,给那些常客们外送。茶客们或三两聚首聊天,或边小口喝茶、边做生意,整个市集像回到了从前那个黄金的时代。

土耳其红茶尝起来是略苦带甘,和龟苓膏的口感一般。因为我从小就喜欢龟苓膏,所以土耳其红茶深深的就吸引了我。我还从大巴扎买回了一罐子土耳其红茶茶叶回家品尝呢。

露天市场一店铺售卖的土耳其茶具。注意到摆放在上面的茶壶,是双层茶壶,专供冲泡土耳其红茶使用

要冲得一壶好的土耳其红茶可不简单。首先你需要一个专为冲泡土耳其红茶而设计的土耳其茶壶——一个双层的茶壶,下层盛水,上层盛茶叶,叠起来放到火上烧。下层的水在被加热时,热力传导至上层的茶壶,上层茶壶中的茶叶就能被烘出味道。水沸后再把水冲入上层的茶壶去,泡一下,才能喝。

像我这种把茶叶拿回办公室泡的人,不可能在办公室的小厨房里弄得这么讲究,因此只能把茶叶当作普通茶叶般一冲一泡了事。这样泡出来的土耳其红茶不会太回甘。有点儿“暴敛天物”的感觉。



[1]: 罗马的东部相比于西部更崇尚希腊文化。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古罗马文化全部转移到了东罗马,与希腊文化的结合、再加上发展起来的东正教的影响,后来的东罗马帝国变得与原本的古罗马很不一样,因此东罗马帝国更被称为“拜占庭帝国”,目的是要与传统的罗马帝国给做个区分。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2018年5月13至18日,约旦佩特拉(下)

卡兹尼神殿,高39.1米,宽25.3米 说起佩特拉的建筑,首要一提的就是卡兹尼神殿(Al-Khazneh)了。精美绝伦的门前壁,使它成为了佩特拉古城的代表。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佩特拉”甚至“约旦”,相信你第一眼看见的图片便会是它。 卡兹尼神殿建于公元前1世纪,是一座融合了中东传统风格以及希腊-罗马风格的建筑。目前关于这座建筑的用途仍然存疑,它可能是一个陵墓、或者是帝王进行祭祀的地方,也有考古观点认为它是个书库。传说一位埃及法老曾把宝藏埋藏在这里面,因此神殿也有一个别名——The Treasury(卡兹尼宝库)。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上面的照片,放大来看看神殿的石雕。神殿的顶部装饰着四尊鹰雕像 [1] ;第二层有九座雕像(正前方三座,两处凹位中的每处有正向的一座,侧向的两座):中央的是女神伊西斯(Isis),她是古埃及女神,象征母爱,也是自然和亡灵的守护者。在希腊化时代开始之后,她亦成为了罗马的神祇。而在伊西斯两旁、陷于凹位处的是双翅尼刻女神(Nike),她是古希腊的胜利女神。除此之外的六座均为手持双斧的阿玛宗人(Amazons)。阿玛宗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成员全为女性的战士部族,科幻电影《神奇女侠》中女侠所在的部落即取材于阿玛宗。 而第一层、位于神殿入口两旁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狄奥斯库洛伊兄弟(Castor and Pollux),希腊的两位神祇,与双子座的起源有关。 神庙以这些希腊神祇雕像作装饰,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纳巴特王国在艺术上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更体现了纳巴特人,在希腊文明的传播和浸染之下,其宗教信仰与希腊化世界宗教的同一性。后面我会再向大家介绍纳巴特人的宗教在 希腊化时期 [2] 的改变。 如果要了解纳巴特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从他们的 石窟建筑 [3] 的门前壁装饰着手是最好不过了。据研究发现,佩特拉的石窟前壁有多达七种不同风格,我这里列出此行所搜集到的其中五种,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驴子右后方的两座石窟,能看到左边的石窟有着阶梯状的门前壁,而右边的则是锯齿状。阶梯和锯齿图形均属于 亚述 [4] 风格,一种传统的中东风格。同时注意到左边的石窟,其以阶梯状装饰的门楣两边有着弧形饰,这样的门楣风格在古代埃及和古代中东都很流行 The Renaissance Tomb,可能建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拱状的门面源自叙利亚巴尔米

2018年1月23日,印尼普兰巴南(一)

普兰巴南大型印度寺庙群,建于9世纪,与婆罗浮屠是同时期的建筑。中间最大的是湿婆神庙,高达40多米。整个遗迹群都非常壮观 位于印尼日惹特区郊外的普兰巴南遗迹。图中是遗迹中心的三大主殿,所供奉的分别是三位印度教主神---湿婆(Shiva,毁灭者,图中间)、梵天(Brahma,创世者,图左边)以及毗湿奴(Visnu,秩序维护者,图右面)。中间的湿婆神殿是整个庙宇的核心,高达47米,在远处便能一眼看出,可见其造得相当雄伟。 庙宇建于公元9世纪,由当时在中爪哇岛东面、与夏连特拉帝国接壤的政权马塔兰(Mataram)王朝的皇帝Rakai Pikatan所建。值得注意的是,在皇帝Rakai Pikatan即位前,马塔兰是夏连特拉的附属国,而因为夏连特拉的国教为金刚乘佛教(可参见昨日对婆罗浮屠的介绍),马塔兰王朝也是以佛教作为主要宗教的。然而Rakai Pikatan却是一位印度教湿婆派系的崇拜者。他即位后通过迎娶当时的夏连特拉皇帝Samaratungga的女儿而参与到其宗主国宫廷的权力斗争中并顺利夺权,一下子成为了夏连特拉和马塔兰王国的皇帝。之后他把国教更改为印度教,并在婆罗浮屠以东约五十公里处兴建普兰巴南印度庙,以庆祝夺权的胜利、马塔兰王国地位的改变、以及印度教崇拜的回归。 而上面简单提到的这位夏连特拉皇帝Samaratungga,婆罗浮屠佛寺就是在他的在位期内建成的。夏连特拉此前通过与其西面的三佛齐王国联姻而壮大,借助三佛齐的政治影响力,把邻近的马塔兰王朝并为了附属国。 那么再说说这普兰巴南。这三座主殿的回廊上都是有浮雕石刻的,其中湿婆殿和梵天殿刻画的是印度教史诗《罗摩衍那》故事,而毗湿奴殿则刻画的是《薄伽梵往世书》故事。今天就费了很大的心机去搜集关于这些浮雕的资料(纯粹是因为我对印度教神话故事不熟悉。。),整理了好一个晚上。 看过我前一张图片的朋友应该能留意到有不少已倒塌的遗迹。事实上据统计,普兰巴南寺庙区共有两百多个大小庙宇,小庙宇分四圈,一层一层以三大主殿为中心环绕。这是根据印度教严谨的种姓制度设计出来的,种姓等级低的人只能在外圈的庙宇祭拜,而越高级的人越往里走,直至最高级(婆罗门)的人走到主殿参拜。后来由于经历重大地震,大多数庙宇已经损毁,所以现在的遗址满是碎石,这四层的小庙宇也早就没了踪影。 其实湿婆并不

2018年1月22日,印尼婆罗浮屠(一)

位于印尼中爪哇省的婆罗浮屠遗迹,这是我这次印尼之旅的主要目的地。婆罗浮屠是吉尼斯纪录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建筑。它约在公元825年建成,据考究,建造用时约75年。当时正值夏连特拉(Sailendra)王朝统治。夏连特拉是中爪哇岛上存在于7至11世纪的一个王朝,国力于8-9世纪时达到巅峰。其国教为“金刚乘”,为大乘佛教的一个分支,属于密宗 (所谓“密宗”,是指教义与修行方法只传授于教徒而不对外公开的宗教支派的集合,与“显宗”相对)。婆罗浮屠这座国家寺庙,无疑即是一座金刚乘建筑了。那么,当这些密宗无以为继、僧侣们逐渐退出历史的时候,教义自然是会丢失的,因此,在夏连特拉王朝统治结束的时候,婆罗浮屠被废弃,连同其建筑特征所蕴含的意义也就逐渐被世人所遗忘,成了未知。后来由于火山喷发造成的地质变动,这座巨型佛塔下沉并埋没在了密林之中,使之成为了一个流传于当地、继而是西方冒险者之间的传说了。直到19世纪被当时的英国殖民者发现,这座大佛寺才终于重见天日。然而遗憾的是,如前所说,其建筑布局、装饰的用意已失去了可供直接考究的源头,因此直到现在对于婆罗浮屠的历史考察仍存在争议。 她与长城、泰姬陵和吴哥窟并称为东方四大文明奇迹。塔不算高,约35米,然而占地面积很大,据资料所说达1.5公顷,应该是介乎于一到两个标准足球场之间。塔分10层,分三大主题。后面再来详细说说,供感兴趣的朋友了解。 底座是方形的。这座佛塔最与别不同的特点在于,一般来说建筑都是从平地而起、逐层修建,而婆罗浮屠佛塔则是直接建在山上,形象的说,就是给一座山穿上了外衣。非常特别。 可以看到塔顶有一个突起状的建筑,它是一个巨型的窣堵坡(Stupa)。 婆罗浮屠塔上,端坐在窣堵坡中的佛陀雕像 婆罗浮屠分为十层,底下的七层是以欲界和色界为主题的浮雕,而余下的、顶上的三层则是以无色界为主题的窣堵坡群落。每个窣堵坡中都有一座盘膝而坐、有着特别印相(手印、手势)的佛陀雕像。由于年代已久,个别窣堵坡已垮塌损坏,露出了里面的佛陀像(如图一)。留心的话可以看到窣堵坡的孔形状不尽相同,没错,其实顶上的三层中底下的第一、二层的窣堵坡,其孔是菱形状的,而最顶层的是方形状。我为此翻找过一些资料,得知这样的表现形式所寓意的是涅槃的过程:这些在无色界的佛陀们从刚进入无色界(菱形)到逐渐进入涅槃(方形),直至最后获得圆满(无孔,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