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能亲眼看看举世闻名的“吴哥的微笑”!!
它们就在通王城(Angkor Thom,又作“吴哥城”,注意不是吴哥窟)中、巴戎寺第二、第三层的宝塔上。据资料统计,巴戎寺上的笑脸超过两百个,如果按照每座宝塔四个笑脸(东南西北方各一面)来算,则应该有超过五十座宝塔,但现在不少的宝塔已经倒塌,有的笑脸也变得模糊不清,所以身在现场是没办法数出这五十多座塔、两百个多笑脸来的。尽管如此,林立的笑脸仍然是足够壮观,实在是奇景。
因为巴戎寺是吴哥皇朝一位活跃于12世纪末的皇帝Jayavarman VII 的太庙,所以这些笑脸被认为是按着Jayavarman本人的面容雕刻的。也有历史学者结合笑脸上的头饰雕刻做出判断,认为这些笑脸是菩萨的笑脸,甚至是Jayavarman形象“菩萨化”后的笑脸(为了强化皇权,不少君主制国家都做“神王”崇拜,意思是把皇帝当作神祇下凡的人,皇帝即是神,神即是皇帝)。
Jayavarman VII 是个大乘佛教信徒,故巴戎寺初期是一座佛教太庙。之所以说“初期”,是因为随后的统治者有的是印度教信徒,有的又是佛教信徒,而统治者们都往巴戎寺上增添自己的宗教元素,结果令巴戎寺兼合了佛教和印度教庙宇的特色。非常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雕刻在宝塔上的笑脸都是每座塔四面,这让我想起了梵天,因为在印度教里,大主神梵天是有四张脸的。然而这既然是佛教寺庙,那为什么会有印度教的神“乱入”呢?我猜想这宝塔其实象征的是佛教里的“四面佛”。在佛教里,印度教神灵梵天成为了释迦牟尼的护法神,居色界,由于梵天有四张脸,所以这位护法神就被通俗的称为“四面佛”了。结合到巴戎寺的建造目的,这应该是皇帝Jayavarman VII把自己看做是四面佛在人间的化身。现在的问题是,我不知道梵天是什么时候被纳入佛教典籍而成为佛教神灵的---只有当“四面佛”一说在巴戎寺修建之前就已出现并深得民心,这位信佛的皇帝才会以之为象征,这样我的这个猜想才有可能是合理的。
通王城在吴哥窟西北方约1.5公里处。昨天关于吴哥窟的帖子里提到了建造吴哥窟的皇帝Suryavarman II。在这位皇帝去世后的三十年间,高棉爆发内乱,随后又受到占婆人(Chams)入侵,国家陷入混乱。Jayavarman VII 当时还只是吴哥皇朝的一位王子,他招募兵马平定内乱、赶走入侵者,随后登基成为了皇帝(1181年,这是Suryavarman II去世后的第三十一年)。由于当时吴哥窟在占婆人的蹂躏之下已经损毁残缺,Jayavarman VII决定在吴哥窟附近另建新都城和太庙,这座“新城区”就称为“Angkor Thom”,也就是通王城了。
通王城很大,今次花了五小时在巴戎寺上,余下的好多没看、一些只是简单看了看。明天再走一趟通王城。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