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下的圣彼得堡,这个列宁开始他的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地方。相信每一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在圣彼得堡城面前都会有所感慨。
圣彼得堡,进港不容易。对于没持有俄罗斯签证的邮轮乘客,必须得报名参加旅行团并随团进入。海关效率奇低,或许是严格,拿起护照、船票和参团凭证左看右看的。
位于圣彼得堡的彼得保罗主教座堂,长眠着彼得大帝,这位在位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沙俄皇帝,是俄罗斯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为了使国家脱离贫弱,在青年时曾游历西欧多国,并以平民身份在荷兰刻苦学习造船技术。他的这一事迹,足以让现在大多数的富二代“留学”生汗颜了。
圣彼得堡的“彼得”,就是这位彼得了。圣彼得堡由彼得大帝于1703年建立,彼得本人也亲自参与城市的设计规划。由于彼得曾游历西欧,他对当时西欧文艺复兴的文化艺术也很是欣赏,回国建都时也邀请了众多西欧艺术大师前来设计建筑,因此,圣彼得堡城的艺术风格非常西化。
说到彼得大帝的改革,当中值得一提的一点是规定农民有向国家纳税的义务。这点可能会让朋友们疑惑,要人送钱进口袋怎么也算是个改革呢?其实,他的这一措施是向西欧国家学习过来的;
成为了国家的纳税人,就意味着(至少是理论上)其受国家的保护,享有更多的权利;
农民会因而过得更好,也更自由了。以彼得的初衷是,劳动力一旦得以自由流动,工商业也会跟着发展起来,同时地方贵族的力量也会因为其属下的农奴数量减少而得到削弱。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彼得大帝的这一企图解放农奴的改革措施最终难产了。因为当时的俄罗斯连年打仗,外敌当前,只好团结国内贵族一起摆平。可是国家积贫积弱,根本没钱给贵族,那拿什么当好处呢?只好分土地。但是土地没有农民是不行的,因此在赏赐土地的同时,也只好承认贵族对农民的所有权了——其结果产生了一种“俄罗斯式农奴”,既受贵族剥削,又要向国家缴税;
既受国家保护,却又无可奈何。这一现象为日后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埋下了“阶级种子”。
圣彼得堡滴血救世主教堂,为纪念19世纪的一位皇帝亚历山大二世遭暗杀遇害而建,是一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建筑。到俄罗斯就一定少不了要欣赏古典俄罗斯风格的“洋葱头”建筑,然而这样的建筑在圣彼得堡却不多:
如之前所说,彼得大帝更愿意把他的这座城市设计成满载“巴洛克”风格的西方艺术珍品。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