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8的博文

2018年美国,盐湖城与摩门教

原本对摩门教认识不多。这次美国之旅,我到了盐湖城探访亲友,一问之下才得知原来盐湖城乃是摩门教总部所在地。于是走了一下摩门教的圣殿广场,采集了一些资料,籍此认识一下这个宗教。 摩门教圣殿,只对教徒开放 摩门教全称“耶稣基督后期圣徒教会”(The 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Latter-day Saints,简称LDS),是基督教的一支。据教会经文《摩尔门经》,因经义由该教一位名叫“摩尔门(Mormon)”的先知编撰,故得名“摩门教”、“摩尔门教”。盐湖城的摩门教圣殿是摩门教的总部,这是1853年,当摩门教教徒受迫害而西行至盐湖谷(现盐湖市区)时,第二任教会主席杨百翰(Brigham Young)率领教徒兴建的,建设耗时40年。 注意到建筑中央上方有一块大金匾,这或许象征着《摩尔门经》的原本“金页圣经”。1806年,教会创始人约瑟·斯密(Joseph Smith)出生在美国佛蒙特州的沙仑(Sharon)的一个小农场主家庭。除了耕种,家里还做些寻宝生意来补贴一下歉收时的开支。约瑟声称,上帝曾在他14岁时向他显现,之后他更在天使的指引下,掘地并找到了全本用金子打制的、刻有“原始约书”的圣经。于是约瑟就以“恢复原始、真实的基督教会”的名义创立了教团。 教团在宗教热情和财政支持下迅速壮大,之后受到了政府和清教徒的打压,迫使信徒一路西迁。创始人约瑟·斯密在一场冲突中被抓捕,在牢狱中被暴徒杀死。 圣殿广场的Visitor Center 内的基督像,高达3.35米,配以宇宙星辰作背景,相当震撼 我们需要注意到摩门教创立的时代背景,是被称为“大觉醒运动”的美国宗教复兴运动。这场运动始于18世纪,因美洲殖民者们在脱离欧亚大陆的多代繁衍后,宗教意识越发淡薄,所以清教徒组织起一场又一场教义宣传活动,意图重新激发大众的宗教热情。在这场运动中,各宗教学派在美国本土“百家争鸣”,在积极意义上促进了美国本土文化的形成,却也使大批的民众,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各派系教义时,感到疑惑和迷茫。包括约瑟·斯密本身,也曾在派系选择上感到彷徨。因此,摩门教所宣扬的“纯粹、原始、原意”的基督约义使其收获了大批信徒。 《李海及其人民抵达应许地》 上面这幅画值得研究:画作《李海及其人民抵达应许地》(Lehi and His People Arrive in t

2018年5月13至18日,约旦佩特拉(下)

卡兹尼神殿,高39.1米,宽25.3米 说起佩特拉的建筑,首要一提的就是卡兹尼神殿(Al-Khazneh)了。精美绝伦的门前壁,使它成为了佩特拉古城的代表。如果你在网上搜索“佩特拉”甚至“约旦”,相信你第一眼看见的图片便会是它。 卡兹尼神殿建于公元前1世纪,是一座融合了中东传统风格以及希腊-罗马风格的建筑。目前关于这座建筑的用途仍然存疑,它可能是一个陵墓、或者是帝王进行祭祀的地方,也有考古观点认为它是个书库。传说一位埃及法老曾把宝藏埋藏在这里面,因此神殿也有一个别名——The Treasury(卡兹尼宝库)。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上面的照片,放大来看看神殿的石雕。神殿的顶部装饰着四尊鹰雕像 [1] ;第二层有九座雕像(正前方三座,两处凹位中的每处有正向的一座,侧向的两座):中央的是女神伊西斯(Isis),她是古埃及女神,象征母爱,也是自然和亡灵的守护者。在希腊化时代开始之后,她亦成为了罗马的神祇。而在伊西斯两旁、陷于凹位处的是双翅尼刻女神(Nike),她是古希腊的胜利女神。除此之外的六座均为手持双斧的阿玛宗人(Amazons)。阿玛宗是古希腊神话中一个成员全为女性的战士部族,科幻电影《神奇女侠》中女侠所在的部落即取材于阿玛宗。 而第一层、位于神殿入口两旁的是希腊神话中的狄奥斯库洛伊兄弟(Castor and Pollux),希腊的两位神祇,与双子座的起源有关。 神庙以这些希腊神祇雕像作装饰,不仅说明了当时的纳巴特王国在艺术上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更体现了纳巴特人,在希腊文明的传播和浸染之下,其宗教信仰与希腊化世界宗教的同一性。后面我会再向大家介绍纳巴特人的宗教在 希腊化时期 [2] 的改变。 如果要了解纳巴特文化艺术的发展历程,从他们的 石窟建筑 [3] 的门前壁装饰着手是最好不过了。据研究发现,佩特拉的石窟前壁有多达七种不同风格,我这里列出此行所搜集到的其中五种,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驴子右后方的两座石窟,能看到左边的石窟有着阶梯状的门前壁,而右边的则是锯齿状。阶梯和锯齿图形均属于 亚述 [4] 风格,一种传统的中东风格。同时注意到左边的石窟,其以阶梯状装饰的门楣两边有着弧形饰,这样的门楣风格在古代埃及和古代中东都很流行 The Renaissance Tomb,可能建于公元1世纪末至2世纪。拱状的门面源自叙利亚巴尔米

2018年5月13至18日,约旦佩特拉(上)

西克峡谷的最西端,能从峡谷缝中睹见卡兹尼神殿 在2007年揭晓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结果中,约旦的佩特拉古城成功入围,赢得了美誉。诚然,这样的评选活动或许只是商业噱头,然而佩特拉,这个有着超过两千三百年历史的古城,即使没有入选,也完全有资格被称为人类文明的奇迹。这座古城的亮点之一,就是那众多的、雕刻在岩石上的巨大且精美的建筑。要建造这样的建筑,即便在今日看来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无论在当时那个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人们是怎么能够精心且精确地去打造的了。 这些奇迹背后的历史,或许有助于我们发现提高社会生产力的秘诀。于是,尽管这趟旅程的不确定因素有许多,我还是克服住了不安,开启了这次佩特拉之旅。 佩特拉古城遗迹位于现在的约旦内一个小镇——瓦迪穆萨(Wadi Musa)之中。Wadi Musa,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the valley of Moses”,即“摩西谷”。相传这里是其中一个摩西点石成泉的地方(米利巴水,读圣经的朋友应该知道)。 在圣经故事中,“米利巴”共有两处,在那里,耶和华考验了以色列人是否忠诚。可惜以色列人没有通过考验,结果摩西、亚伦和其余当时一代的以色列人被判不得进入那“流奶与蜜”的迦南地。 第一个“米利巴”,据历史学者考证,是西奈半岛上一个叫Rephidim的地方。而第二个米利巴所在地则仍有争议,有说是西奈半岛东北角、靠近地中海的一个叫Ain el Qudeirat的地方,也有说认为就是Wadi Musa这里。目前考古证据更有利于前一个说法。 送我从机场到酒店的那位司机,在驶过小镇街道的时候,指着一个清真寺的水房,说这就是“摩西之泉”的泉眼,从这泉眼里出来的水无比清澈,可直接饮用。他又介绍道,当年纳巴特王国也有建造水利,把水从泉眼引进他们的城里。我对他的这番说法未曾考究,暂且当作传说来听听,也挺有趣的。 刚入夜的瓦迪穆萨。实际上瓦迪穆萨的镇中心在前方的山腰处,距离佩特拉古城入口约有一个多公里 纳巴特王国(Nabataeans Kingdom) 是一个在西奈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之间的国家,约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间建国,直到公元106年被罗马所吞并而灭国。佩特拉就是这个王国的首都 [1] 。 佩特拉这片土地原本是 以东人(Edomites) [2] 的领地。约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一批

2018年5月11日至13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下)

蓝色清真寺,坐落在圣索菲亚大教堂的正对面 有话说“没来过蓝色清真寺,就算不上来过土耳其”。蓝色清真寺实际唤作“苏丹艾哈迈德清真寺”,是奥斯曼帝国的一位苏丹艾哈迈德于1609年建造的。至今,它仍然是伊斯坦布尔众多的清真寺之中,无论从规模上还是装饰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蓝色清真寺的内庭院。当时清真寺正在维护,穹顶和内庭院右侧都搭起了棚架,然而也是无碍于观赏这座宏伟的清真寺 蓝色清真寺内部一角,单击图片放大可看到布满内墙的蓝色瓷砖 “蓝色”之名实际上来自于寺院内部那满墙壁的蓝色瓷砖、以及穹顶的蓝色涂料。 蓝色清真寺内部一角,可看到蓝色瓷砖和副穹顶上的花纹图案 这些瓷砖可不简单,它们是由位于伊兹尼克(Iznik)的皇家作坊生产的,是手工制作的白底蓝釉瓷砖,瓷砖上画有郁金香。据统计,这样的蓝色瓷砖共有两万一千零四十三块,共计五十多种郁金香图案。 据闻苏丹艾哈迈德并不是一位有心经营国家的统治者。因此,在他的任内,帝国在战争、内政和外交上通通失利。为了扭转颓势,他便建起了这座清真寺以取悦于主。然而由于国家资金紧张,大部分的建筑材料(只好)来自于古建筑及皇宫的拆迁所得。 不论如何,这座完美地融合了拜占庭元素的传统伊斯兰风格建筑,无疑是奥斯曼帝国古典建筑的一个典范。 我将要出发前得知蓝色清真寺正在维护,除到访礼拜的穆斯林外,其余游客不得进入。当时觉得很是失落,心想这下是无缘一见蓝色清真寺那宏伟华丽的内部装饰了。没想到还是能进的,虽然主穹顶被层层的棚架所遮盖,但有此机会一睹那绚丽的蓝色瓷砖和内墙花纹,也足够让我惊喜万分了。 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誉为拜占庭时期君士坦丁堡最神圣、最伟大的一座建筑物 另一个绝对不能错过的历史景点自然就是圣索菲亚大教堂了。它的历史最早可至公元360年,由当时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之子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 II)兴建,又在415年由皇帝狄奧多西二世(Theodosios II)加以扩建。但是目前我们所看见的圣索菲亚大教堂乃是由随后的第三次修建所定型的。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I)在他的统治期间(527到565年)下令给教堂进行重新设计及改造,他请来最出名的设计师、泥瓦匠和石匠,使用全国最好的建材加建,并赐名“圣索菲亚”(“索菲亚”在基督教里意思为“上帝的智慧”)。

2018年5月11日至13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上)

这趟旅程最终的目的地是约旦的安曼,途中经过伊斯坦布尔转机,就下地上歇一歇。伊斯坦布尔是一个有着超过两千七百年历史、曾作为两大文明首府的城市,相信每一位历史爱好者都想来这里游览。 图:举世闻名的索菲亚大教堂,始建于公元360年。城市被奥斯曼攻陷后,教堂被改造成了清真寺,这是之所以如大家所见,这座原本的东正教堂有着伊斯兰宣礼塔的原因。 伊斯坦布尔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当时它叫做“拜占庭”,是希腊城邦迈加拉的移民们建立的一座殖民城市。公元330年,罗马君士坦丁大帝下令重建这座城市,并赐名“新罗马”(不过人们还是惯于称这座城市为“君士坦丁堡”),自此,君士坦丁堡便成为罗马东部的政治中心,主流的历史观点更认为这是 东罗马帝国 [1] 建立的标志。 公元1204年,十字军在第四次东征中侵占了君士坦丁堡,在城中杀掠了三天。自此以后东罗马帝国迅速衰败、一蹶不振。1261年,尽管东罗马军队还是把君士坦丁堡从那些随着十字军移民而来的拉丁人手中给夺回来了,然而帝国颓败的国运还是没有被扭转过来。 1453年,奥斯曼帝国苏丹穆罕穆德二世挥军进攻君士坦丁堡,在这一场艰巨的围城战中,东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战死,城市被攻陷,东罗马帝国灭亡。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更名为今日的“伊斯坦堡(伊斯坦布尔)”,其重要的政治地位被一直保持着,直至1923年土耳其共和国建立、首都转设为安卡拉为止。 当你想到自己正与当年的希腊公民、罗马人和奥斯曼穆斯林站在同一块土地上,想到君士坦丁大帝的意气风发、拜占庭人曾有的骄傲和后来城市惨遭十字军血洗时的凄凉、以及奥斯曼王朝的崛起与灭亡时,相信你也一定会为文明的迭起兴衰而大有感概。 图:博斯普鲁斯海峡,海运极其繁忙 图:连接博斯普鲁斯海峡两岸的加拉塔大桥,本地人钟爱在桥上钓鱼 伊斯坦布尔横跨博斯普鲁斯海峡,它像一座桥,连接着欧亚大陆的东西两端,因此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所谓“高处不胜寒”,地位越高、越招风雨,不是吗? 图:Hamdi Restaurant的烤肉 午餐来到了老城区的Hamdi Restaurant品尝烤肉。Hamdi 餐厅在国际上很有名气,它出品的海鲜和烤肉是出了名的好吃。我个人对烤肉是不太喜好的,原因是在温哥华住久了,在这座移民城市里吃过了不少“杂文化”做出来的烤肉,觉得那肉都是既大

2018年1月30日,柬埔寨暹粒,塔布茏寺

这个是塔布茏寺(Ta Prohm)内一角,如果有看过《古墓丽影》电影的朋友,应该对此有似曾相似的感觉吧?对,当时电影就曾在这个寺庙里取景的。这个寺庙自遗弃之后,慢慢的就长出了一种唤作“四数木”的大树,树根深入并盘踞着寺庙的墙壁和屋顶,使得寺庙很多的部分无法进行修复,因此这些不被修复的部分就一直保持着“原汁原味”了,在这里取景拍摄盗墓电影是再好不过的。 从庙宇中长出、树根深入并盘踞着庙宇的老树 塔布茏寺是皇帝Jayavarman VII为纪念其母亲而建的。据闻主塔里藏着其母的骨灰,而塔内墙壁镶嵌有大量的红蓝宝石。现在该骨灰已经遗失,原因是骨灰盒是黄金打造的,早就被盗了。墙壁内的宝石自然也是已被挖掘一空。以上这些传闻是一个讲解员给人们讲解时,我蹭着听到的。未有考究,不知真假。

2018年1月30日,柬埔寨暹粒,通王城(三)

通王城南门 通王城的南门是五个城门中修缮情况最好的。通王城有一条护城河,因此每个门外都有一座桥。南门的这条桥很具特色,感兴趣的话可以把照片放大,能看见两旁的装饰石像,开头的是一条多头蛇的蛇头,后面排列着一众抱着蛇身的神像。如果你能想起前两天我所提及的印度教神话故事“搅乳海”的话,应该马上就能想到这些装饰就是以搅乳海故事为主题的。通王城的建造也仿照印度教世界的造型,中央的巴戎寺(昨天已介绍)宝塔就象征着须弥山,余下的区域,从宝塔那一环一环的下层、到居住区、直至护城河,就象征着须弥山下的七山七海,现在天神(左边的队伍)和阿修罗(右边的队伍)各执蛇身,在拉动这“须弥山”,企图获得不老之药。 保护着佛陀的那伽蛇。摄于巴戎寺内。 这条多头蛇叫做“那伽”(naga),是印度教中的蛇神统称。佛教也吸收了那伽作为佛的守护神。在佛教故事里,释迦牟尼在树下悟道的时候,就有一条那伽,以多头组成一个像倒钟般的罩,去保护释迦牟尼。到过柬埔寨的朋友一定曾见到过那些有着多头蛇在上的佛像,就是来自这里的。

2018年1月30日,柬埔寨暹粒,通王城(二)

通王城东面城门“亡灵之门”,四周无比荒凉,与另外四个大城门(北、南、西各一个,以及东面的另一个城门“胜利之门”)的车水马龙相比之下,俨然像两个世界 上图是通王城的“亡灵之门”。或许是出于忌讳,本地人也不敢去,更别说旅客了。我前去这门参观的一来一回共三公里的路上,路没修,满是泥石;只碰见过两个大叔、三个村嫂。不过据我观察,这门和其他四个门比起来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不懂得为什么跟亡灵挂上钩。我猜想门上拱顶处(原本存在、现已塌下)的浮雕有助于标识门的用途吧。目前来看只有东面的另一个城门“胜利之门”、和北门,门拱顶上的浮雕是未曾塌陷的。 通王城西门。这个城门是这五个门之中修复情况最差的,暂时只用木头撑着 通王城的丛林里到处有惊喜。人迹罕至,周围只有草木和散落一地的碎石。这些深藏在丛林中的建筑损毁严重,墙壁倾斜、地基塌陷,里面的雕刻早已被磨平,神坛碎裂、崇拜对象不知所踪。看来实在是缺乏资金和技术修缮。据说有不少的资料还在柬埔寨内战时遗失,真是可惜。